欢迎访问沭阳向阳医院
咨询电话:

沭阳向阳医院

首页 >> 沭阳向阳医院 >>文章阅读

沭阳阴道炎女性有哪些用药之道?

 
  女性阴道炎的种类很多,是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很多患者对于该疾病都不了解,被疾病折磨了很久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其实不同类型的阴道炎,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阴道炎的治疗用药知识。
 
  阴道炎的用药之道你了解吗?
 
  1、滴虫性阴道炎
 
  由致病原阴道毛滴虫所引起的,通过性交传播或间接传播(经浴池、浴盆、游泳池、衣物、敷料及污染的器械等传播),主要表现为外阴搔痒,白带增多,白带为淡黄色泡沫状,严重时白带可混有血液。并有灼热感、性交痛,伴有尿道感染时可有尿频、尿痛,甚至血尿。


 
  用药之道:治疗通常可给予敏感抗菌素口服及阴道内放置灭滴灵栓,7-10天为一疗程,连续3月,1%乳酸液冲洗外阴。丈夫也应同时治疗,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此外,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交和交叉感染。
 
  2、紧裆裤阴道炎
 
  顾名思义,这种阴道炎是由于女子经常穿紧裆裹臀的三角内裤和高弹紧身健美裤引起的。有些爱美的女孩常喜欢穿显露体形曲线的紧身衣。这类裤子紧裆,包臀。面料为化纤织物又密不透气,阴道分泌物和汗液不易散发,适宜细菌滋生繁殖,引起阴道炎。其主要症状是:白带过多,阴道和大小阴唇瘙痒,并伴有尿频,尿急,尿道刺激症状。
 
  用药之道:治疗这种阴道炎,首先不要穿化纤织物的紧裆裤,改穿棉织内裤和松裆裤。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药物。
 
  3、老年性阴道炎
 
  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病,主要是由于雌激素缺乏致局部抵抗力降低,病菌入侵繁殖而引起炎症。表现为外阴瘙痒或灼热感,严重者尿频、尿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严重者有血性脓样白带,并伴有臭味,此时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肿瘤的可能。
 
  用药之道:一旦发现患有老年性阴道炎,必须及早治疗,拖延治疗的结果可能导致阴道粘连。治疗通常局部用1:5000高锰酸钾外洗,阴道塞入乙烯雌酚片剂或栓剂,也可全身应用雌激素,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4、霉菌性阴道炎
 
  由致病原白色念球菌感染引起,多发生于长期使用激素、抗生素的女性、糖尿病及孕妇身上,传染途径主要是性交、浴池、浴巾等。主要表现为豆腐渣样白带及外阴搔痒。
 
  用药之道:可口服抗霉菌药物,也可用制霉菌栓塞入阴道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勤换内裤,洗涤用具均应用开水烫洗等。
 
  5、淋菌性阴道炎
 
  由致病原淋病双球菌引起,可通过不洁或混乱的性交而传染。也有少数因借穿感染淋球菌的泳衣或通过淋球菌污染的浴缸、坐式便器等间接传染。其症状表现为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显脓性白带,阴道口红肿疼痛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转为慢性妇科炎症,有10%~20%的妇女可出现不孕或宫外孕。
 
  用药之道:治疗用敏感受抗生素肌注一个疗程。同时可选用麻柳叶,苍术,黄连,黄柏,败酱草,蛇床子,白头翁等辨证加减用药,水煎。趁温热时洗外阴,每日1~2次,7天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痊愈。
 
  6、幼女阴道炎
 
  多见于穿开裆裤的小女孩,发病原因是女孩在玩耍时坐在地上或在地上爬着玩,或手指直接捅进阴道,甚至置放异物,致使外阴、阴道受污染,诱发阴道炎。主要症状表现为外阴红肿,阴道内流水样分泌物,阴道灼痛或奇痛难忍。
 
  用药之道:治疗幼女阴道炎,只需用花椒水或六一散(含滑石、甘草)冲水清洗阴道和外阴,便可收到满意效果。为防患于未然,不要给女孩子穿开裆裤,改穿宽松易脱的闭裆裤,同时教育女孩讲究卫生,勿用手或异物触摸阴道,每晚给女孩清洗会阴。
 
 
  在怀孕之前较好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阴道炎症,如果有的话,治疗彻底后再怀孕,因为这时医生可以大胆用药,而不用担心对胎儿会有什么影响,并且非孕期的治疗效果要远远好于孕期的治疗。女性在怀孕期间,激素水平升高,分泌物增加,阴道酸碱度改变,寄生于在阴道区域的细菌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作,其中霉菌性阴道炎在孕妇中最为常见。
 
  用药之道:孕妇治疗阴道炎用药要特别慎重,可根据阴道炎不同类型选用外用药局部治疗,宜在妇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防止药物导致胎儿畸形。霉菌会在产道感染胎儿,使新生儿得一种叫鹅口疮的疾病。所以,孕妇治疗阴道炎要彻底,以防分娩时产道的真菌侵袭胎儿。
 
  阴道炎女性朋友应稳定情绪,怕养性情,并根据患者的性格和发病诱因进行心理治疗,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及时治疗生殖器官各种炎症。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抵抗力,以防病菌入侵。
 
  • 快速问答足不出户 了解问题
  • 预约挂号无需排队 免费挂号
  • 医院品牌医院概况 全面了解
  • 来院路线熟悉路线 轻松就诊
热门文选
推荐阅读

温馨提示: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在线客服一对一交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全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