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随州市铁树医院
咨询电话:

随州市铁树医院

首页 >> 随州市铁树医院 >>文章阅读

随州铁树医院妇产科在线

  随州铁树医院妇产科在线    孕前注意事项:
 
  1、坚持锻炼身体,准妈妈应坚持锻炼身体,抵御因感冒、风疹等病毒侵袭造成的胎儿畸形。但进行的身体锻炼应适量,避免参加剧烈的运动竞赛。
 
  2、做好孕前营养准备,孕前的营养准备就重要。为了在孕前调养好身体,应该合理地调配膳食,多吃各种富含营养素的食物,如肉类、豆制品、蔬菜和水果等。
 
  3、慎用药物,药物致畸是造成先天性畸形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孕前服用的药物在母体内有蓄积,就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影响。所以,孕前几个月用药必须要谨慎。
  4、准爸爸少穿紧身裤,优生不只是妻子的事。先进学者发现,男子穿紧身牛仔裤,会把睾丸压向温度较高的腹股沟管,造成生精功能减退。
 
  5、酒后不入室,酒后受孕生出的孩子往往有智力发育不良、细微动作发展障碍以及出现各种各样的畸形。因此,准备怀孕的女性不要饮酒,并劝阻丈夫也不要饮酒。
 
  孕前体检注意事项:
 
  1、孕前检查的较佳时间一般建议在孕前3—6个月,而且夫妻双方应同时进行。一旦发现其他问题,还可以有时间进行干预治疗。
 
  2、女方的孕前检查时间较好是在月经干净后3—7天之内进行,注意检查前较好不要同房。
 
  3、男性孕前体检要注意,泌尿生殖系统的毛病对下一代的健康影响极大,因此这个隐私部位的检查必不可少。
 
  4、孕前检查除了一般体检的心脏、肝、肾功能等以外,还包括生殖器官以及与之相关的免疫系统、遗传病史等,而男方还要查精液及衣原体、支原体。
 
  5、优生四项检查很有必要。它包括弓形体、生殖器疱疹、风疹等病毒检查。一旦孕期感染这些病毒,尤其妊娠头3个月,很容易引起流产和胎儿畸形。
 
 随州铁树医院妇产科在线   哪些女性特别要重视孕前体检?我们常听说未婚先孕,奉子成婚。其实,按照另外一种角度想,如果这个孩子是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母体内,对家庭来说反而是种拖累。孕前检查的目的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健康的孕育环境,才能有利于胎儿在子宫内正常发育和成长。因此女性朋友特别要重视孕前的检查。
 
  哪些女性特别要重视孕前体检?
 
  1、没有进行过婚前检查的女性朋友们。
 
  2、大于等于30岁的女性。
  3、夫妇双方工作生活中接触不良因素,如长时间有化学农药、有害环境、放射性物质等相接触的。
 
  4、曾经有过不良产史,如死胎、习惯性流产、智力低下儿、死产。
 
  5、一直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夫妇。
 
  6、在日常生活中有不良习惯,如长时间酗酒、吸烟、偏食、药物成瘾等。
 
  7、夫妇双方或一方有家族遗传病史、有遗传病史、有传染病、慢性疾病。
 
  8、喜爱饲养宠物的人。
 
随州铁树医院妇产科在线    随州妇产医院主任提醒:孕前查看较好在怀孕前3到6个月。妇科查看通常例假洁净后的一星期以内能够做,前三天不要同房。期望每个女性朋友都能够重视孕前查看,这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生命的负责。
 
  分娩的顺利与否,与分娩过程中的产力、产道、胎儿以及产妇的心理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就都有可能造成难产。难产是准妈妈分娩时较害怕出现的意外,也大大提升了分娩风险,使准妈妈和宝宝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那么准妈妈如何预防难产?
 
  准妈妈如何预防难产
 
  1、适当规律运动降低难产风险
 
  怀孕后需要多一份小心,但不等于从此成为能不走动就不走动的“大懒猫”.准妈妈们还是该坚持每天正常的散步与行走,尤其在中后期,也不要懈怠,这对自身身体的协调与生产时的产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2、控制好胎儿因素
 
  发现并控制妊娠糖尿病,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产生巨婴、发生难产的机会。
  3、孕期营养要适当
 
  准妈妈在怀孕过程中要注意充分的营养,以保证宝宝健康生长。但要摒弃一些错误的饮食观念,那就是怀孕期间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宝宝也不是长得越胖越好,将胎儿体重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医学上规定胎儿体重达到2.5公斤为正常儿体重(3000~3500克较佳)。所以大可不必为胎儿小于3公斤而担心。而绝大多数女性的骨盆是正常发育的,分娩一个体重不超过3.5公斤的胎儿也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
 
  4、 做好超声波检查
 
  可以发现胎儿异常,如胎位异常及胎儿过重的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对策。
 
  5、控制好产道因素
 
  怀孕之前适当运动及控制体重,做好完善的产前检查以发现骨盆腔肿瘤及产道肿瘤。
 
  6、保持愉快心情
 
  心情是较有价值的良药。自始至终将分娩当做女人一个自然不过的生理过程,保持自然愉快的心情,珍惜这宝贵的生命体验才是明智的孕育态度。
 

温馨提示: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在线客服一对一交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全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