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射阳计划生育指导站
咨询电话:

射阳计划生育指导站

首页 >> 射阳计划生育指导站 >>文章阅读

射阳治疗梅毒多少钱

  射阳治疗梅毒多少钱    诱发梅毒的原因都有哪些?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其传染性极强,尤其是在感染梅毒早期传染性最强。所以不少人都患有梅毒,很多患者都非常关注自己怎么会患上梅毒的。性接触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约占95%以上。那么诱发梅毒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射阳计划生育指导站医院医生指出,一般情况下诱发梅毒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个:
 
  1、不洁性生活。这是导致感染梅毒的主要原因。临床上95%以上的梅毒患者都是通过不洁性生活而感染梅毒的。梅毒患者是传染源,早期传播性强、感染率高,通常在感染后7-60天发病。
 
  2、自身免疫力低下。除了通过性接触传播外,在患者免疫力低下时,非性接触也会传染梅毒,包括接触梅毒患者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如沾有分泌物的毛巾、脚布脚盆、衣被,甚至于厕所的马桶圈等,均可传染。
 
  3、外伤感染。梅毒螺旋体可经过皮肤或黏膜上的小小破裂伤口侵入体内,经过数日的潜伏期后,病菌繁殖到足够的数目便开始发病。因此,对待破裂的伤口要多加注意。
 
  4、通过母体传播。患有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也可通过产道将梅毒传染给新生儿。胎儿宫内感染梅毒,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产道感染梅毒可引起新生儿梅毒。
 




 
  射阳治疗梅毒多少钱      男性梅毒的症状都有哪些呢?男性梅毒疾病是男性生殖感染疾病之一,很多男性朋友出现梅毒疾病并没有重视,于是疾病越来越严重,最后往往影响到男性的身心健康。射阳计划生育指导站医院医生表示:“男性梅毒疾病出现并不是小事,稍有疏忽,很容易影响到男性的身心健康,同时,还容易危及生命。建议男性朋友重视梅毒疾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综合实施治疗更给力。”
 
  男性梅毒的症状有很多,常见的如:
 
  一期梅毒的症状:
 
  标志性临床特征是硬下疳,好发部位为: 阴茎、龟头、冠状沟、包皮、尿道口;肛门、肛管等。
 
  硬下疳特点为:感染硬下疳后7~60天出现,大多数病人硬下疳为单发生长于生殖器上、无痛无痒、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溃疡,高出皮面,疮面较清洁,有继发感染者分泌物多。触之软骨样硬度。持续时间为4~6周。
 
  二期梅毒的症状:



 

 
  有全身症状,硬下疳消退后发生或重叠发生。梅毒进入二期时,所有的梅毒实验室诊断均为阳性。全身症状发生在皮疹出现前,发热、头痛、骨关节酸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男性发生率约25%.接着出现梅毒疹,并有反复发生的特点。
 
  三期梅毒的症状:
 
  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经一定潜伏期,通常为2-4年后,约有1/3患者发生三期梅毒。三期梅毒的共同特点为损害数目少,破坏性大,分布不对称,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客观症状严重而主观症状轻微;损害内梅毒螺旋体很少,传染性小或无;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率低。
 
  男性梅毒的症状还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同,因人而异分析很关键。男性梅毒症状多,危害大,不及时治疗危及健康,建议男性朋友及时治疗。
 
  射阳治疗梅毒多少钱  性病变,按传播方式可分为先天(获得性)梅毒及后天(胎传)梅毒两种。梅毒的传播途径?梅毒的临床表现?梅毒的潜伏期? 射阳计划生育指导站医院检查为大家作了分析:
 
  传染途径:约90%以上梅毒患者是由两性接触而传染,胎传、非接触性传染、间接接触传染、输血感染。
 
  梅毒临床表现:
 


 
 
  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症状为硬下疳,直径1~2cm大小,呈肉色糜烂面,基地清洁,有浆液性分泌物,触有软骨样硬度,无疼痛及触痛,常为单个,偶可有2~3个。损害绝大部分发生于生殖器,男性多发生于包皮、龟头或系带部等。硬下疳未经治疗,约2~6周可自行痊愈。
 
  二期梅毒 系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规范,梅毒螺旋体由淋巴进入血液循环大量繁殖播撒而出现的症状。可侵犯皮肤、粘膜、骨、内脏、心血管及神经系统。
 
  (1)皮肤损害形态多样:斑疹性梅毒疹、丘疹性梅毒疹、脓疱性梅毒疹
 
  (2)粘膜损害:梅毒性咽炎,粘膜斑,梅毒性秃发及甲损害
 
  三期梅毒 晚期皮肤损害、晚期粘膜梅毒、三期骨梅毒、内脏梅毒、神经梅毒
 
  性病潜伏期:梅毒:2~3周;淋病:2~10天;非淋性尿道炎:1~3周;尖锐湿疣:3周~8个月,平均3个月;生殖器疱疹:2-20天,平均6天;性病性淋巴肉芽肿:6~21天,平均7~10天。艾滋病病毒(HIV)的那一段时间,通常是两周至3个月真正的潜伏期应是1~12年,平均6年。软下疳1-2周,一般经不洁性交2~5天的潜伏期后发病。所以在有不洁性生活后几天就可以检查。
 

温馨提示: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在线客服一对一交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全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