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和康诺医院
咨询电话:

南和康诺医院

首页 >> 南和康诺医院 >>文章阅读

南和 早泄

  南和 早泄   早泄一直是困扰着男性朋友的一大话题,早泄让男人在女人面前失去了应有的自信。所以出现早泄的男性朋友一定要及早治疗,避免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另外不同程度的早泄症状也不一样,那么如何判断是何种程度早泄?
 
  如何判断是何种程度早泄?南和康诺医院医生介绍早泄的程度有以下几种:
 
  1、正常:阴茎插入阴道后时间在12分钟以上、以正常幅度抽动200次以上。在和伴侣的性爱过程中,10次性爱过程中有8次能够配合伴侣控制射精。以上为任何一项达标均可视为正常。
 
  2、轻度早泄:阴茎插入阴道后时间在6分钟以上不足12分钟、以正常幅度抽动不足120次。在和伴侣的性爱过程中,10次性爱过程中有5-6次不能配合伴侣控制射精。以上有任何一项,为轻度早泄。
 




 
  3、中度早泄:阴茎插入阴道后时间在2分钟以上,不足6分钟、以正常幅度抽动不足60次就射精。在和伴侣的性爱过程中10次性爱过程中有7-8次不能配合伴侣控制射精。以上有任何一项,为中度早泄。
 
  4、重度早泄:阴茎未插入阴道或刚插入阴道就射精。阴茎插入阴道后时间不足2分钟,以正常幅度抽动不足15次就射精,在和伴侣的性爱过程中,10次性爱过程中有10次不能配合伴侣控制射精。以上有任何一项,为重度早泄。
 
  南和 早泄   早泄使男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早泄的出现危害男性的工作和生活,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早泄带给男性的困扰会越来越多,而且主要是导致男性早泄的病因也是比较的复杂,究竟造成男性早泄的原因都有哪些呢?来听听南和康诺医院医生的介绍。
 
  南和康诺医院医生介绍,造成男性早泄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精神因素造成(心理性):心理性者占早泄病人中的85%。常见的心理性原因如下,有的人性交时提心吊胆,唯恐射精太早,引起妻子不满。
 
  有的人出于对性爱知识的误解,无端地怀疑自己的性能力低下,性交时老是自惭自卑,这种情况多见于那些认为自己的阴茎短小或自认为体质孱弱的人。夫妻感情不融洽,比如对妻子的猜疑、嫉妒或者过分的敬重,也会导致早泄。有的人对性生活过分看重,期望过高,或者对有过的偶尔一两次早泄过分忧虑,可能加重心理负担,形成紧张、早泄、更紧张、继续早泄的恶性循环而使早泄固定下来。
 
  (2)、有器质性疾病:例如,外生殖器先天畸形、包茎、龟头或包皮的炎症、尿道炎、阴茎炎、多发性硬化、脊髓肿瘤、脑血管意外、附睾炎、慢性前列腺炎等都可反射性地影响脊髓中枢,引起早泄。某种全身疾病,体质衰弱,也可以使性功能失调,出现早泄。





 

  (3)、心里与社会因素引起的早泄
 
  如今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长期的处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中,在加之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人们生活没有规律,性生活的时候也不能完全的投入,或者是在早泄的紧张、焦虑等等这些,都是会导致早泄疾病出现!
 
  (4)、前列腺炎引起的早泄
 
  前列腺炎是会引起早泄疾病出现的,对这点大家男性就要重视了,平时的时候要积极的治疗一些慢性的器质性疾病。前列腺分泌前列腺素E-1和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E-1促进勃起,前列腺素E-2引发射精。前列腺的内膜比较薄,患有炎症的前列腺分泌前列腺液受到影响。这时前列腺素E-1的值很低,前列腺素E-2的值很高。就会出现早泄现象。
 
  南和 早泄  早泄是男性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许多男性都在不同程度上为之困惑和烦恼。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早泄呢?南和康诺医院医生为大家推荐男人预防早泄的N个技巧,希望可以助你再次步入"性"福生活。
 
  医生介绍:男性避免早泄有三个较好的办法,具体如下:
 
  一、使用避孕套,使龟头没那么敏感;
 
  二、使用一些药物;
 
  三、用行为疗法。使阴茎勃起,用食中指放于冠状沟上面,拇指放在阴茎系带部位,当接近性高潮,感觉要射精时,用手压一压,使其软陷,又适度刺激它,反复试验,阴茎耐性会加强,但此法要在心理咨询医生指导下进行训练。
 





 
  南和康诺医院医生提醒,性生活的好坏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如果发现早泄,别太顾面子不肯去医院治疗。只有尽快地治疗,“性”福才会回到你身边!
 
  男性如何避免早泄出现在身边?男人预防早泄8个技巧:
 
  一、加强夫妻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消除隔阂与误会,对丈夫早泄予以谅解并积极配合治疗,将有助于克服不良心理。
 
  二、做足同房前的爱抚、吮吻,使女方先进入兴奋期乃至平台期,则较易满足女方性要求。
 
  三、改变同房时间。人们一般将性生活安排在晚上,但如果你将其改在睡醒时,身体疲劳已解除,精力旺盛,再嚼片香口胶调调情,相信同房质量会有提高。
 

温馨提示: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在线客服一对一交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全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