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计划生育
咨询电话:

计划生育

首页 >> 计划生育 >>文章阅读

怀化无痛取环

  怀化无痛取环   女性上环手术什么时候合适?【怀化医院】妇科医生介绍:

 
  (1)月经未净时放置。女性什么时候上环最合适?在月经来潮第3--5天这段时间里,女性子宫口很松,而且月经刚来表示没有怀孕,在此时放置很容易,又不会发生把环放到已经怀孕的子宫里的错误,还能避免上环后引起子宫少量出血,使妇女产生的顾虑和不便。
 
  (2)月经干净后放置。在月经干净后3-7天,没有性生活史的时候放置,优点是这个时候子宫内膜刚刚恢复生长,内膜较薄,可以避免放置时出血的情况发生。为什么还要求没有性生活呢?这是为了避免放环时有受精卵长在子宫内膜上的可能性存在。这个时期是多数妇女的选择。
 
  (3)产后42天放置。在产后42天左右作健康检查的同时放置,有2个优点:尽管子宫口依然很松,但也已恢复正常大小,没有因喂奶过久而缩小;避孕措施及时,避免了“暗胎”的发生。
 
  (4)分娩后即刻上环。经产科医生检查准许后放置,既简单易行,又可及时落实避孕措施,是个不错的时期。
 
  (5)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刮宫后正常月经恢复后上环。
 
  (6)产后三个月以上上环。医生提示应该注意的是如果这个时间正是哺乳期,虽然不来月经,但仍旧有怀孕的可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暗胎”,所以产后还没有来月经的妇女,应当先请医生检查有没有怀孕,在确诊没有怀孕的情况下方可上环。
 
  (7)剖腹产同时或手术满半年,情况正常,也可以考虑上环。
 
  (8)以前放置的环年限已满。上环的期限已到,但妇女还有避孕要求这么办?医生提示,可以在取环的同时放入一个新环,或在取环后一个月避孕的前提下,下次月经干净后再放入一个新环。
 
  (9)人工流产或钳刮手术后立即上环。优点是减少妇女的痛苦,一次手术不仅解决了意外怀孕的烦恼,同时又落实避孕措施。
 
  怀化无痛取环    取环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上环是一个简便有效又经济的避孕方法,现在很多的女性会选择上环的方式,达到长期避孕的效果,但是节育环在体内到了一定期限是必须要取出的,由于很多原因女性需要进行取环手术,为了保证取环的顺利进行,一定要注意取环前的注意事项。

 
  取环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较好在月经干净后3--7天之内,这样可减少出血。如果绝经了,则绝经后6~12个月为最佳时间,因为取出时间过早,还有怀孕的可能,取环时间太迟,由于子宫萎缩,取出时会增加医生操作的难度;而且,如果放入的环已到了规定年限,应及时到医院将环取出,以免环在子宫内变形或失效。一般金属环可存放20年,硅橡胶的V型环可存放7--10年,铜套的T型环可存放10--15年,在取环的同时还可放入一个新的环。
 
  2.取环前要注意做检查。取环前应先进行一次X线透视或"B"型超生波检查,带有尾丝的环可请医生扩开阴道口看一下子宫口外面有没有尼龙丝存在,以证实环在子宫腔后再进行取环。
 
  3.如果取环术前测体温超过37.5度,应择期进行手术。术前3天禁止性生活、盆浴、以防感染。手术前一天洗澡,手术当天清洗外阴部,并携带卫生巾等必需用品。为了让医生能顺利取出环,取环时需放松身体。
 
  怀化无痛取环   在中国,避孕环是大多数产后女性的长期避孕方式,因为其能够达到长期有效的避孕,从而备受女性的青睐,但是有些女性对避孕环并不太了解。那么,什么是避孕环?
 
  【怀化医院】医生表示:避孕环是一个小型的手术,通过手术将避孕环放置到子宫内,让子宫产生一种假性炎症从而达到避孕的效果,避孕环的形状可以分为多种,并不是只有单一的圆形,可以通过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因为早期的避孕环都是圆形的,所以人们就称为避孕环。
 
  那么,避孕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放、取环术后阴道会有少量出血,要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每晚用清水清洗外阴,不可用手掏洗阴道,2周内禁止性交,盆浴、游泳也应暂停。
 
  2、放环术后需要休息2天,取环术后休息1天。放环后1周内不宜进行过度的体力劳动,尤其是下蹲,以防止出血加重或避孕环脱落。
 
  3、在放环后的第1个月,有些妇女可发生突破性出血或点滴出血,或在以后的几个月中再出现。有些妇女可出现经期延长以及经血过多,特别是在开始的第13个月经周期。这些均为正常现象,不需要特别处理,以后可逐渐恢复。如果出血时间过长,可适当服用药物预防感染,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4、放置节育器后第1次月经干净后和3个月后各检查1次。以后每年要检查1次,以判断节育器有无脱落。
 
  • 快速问答足不出户 了解问题
  • 预约挂号无需排队 免费挂号
  • 医院品牌医院概况 全面了解
  • 来院路线熟悉路线 轻松就诊
热门文选
推荐阅读

温馨提示: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在线客服一对一交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全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