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贺州同济医院
咨询电话:

贺州同济医院

首页 >> 贺州同济医院 >>文章阅读

梅毒疹图片

梅毒疹图片    梅毒检查项目有哪些呢?梅毒一直都是让人恐慌的性病,如果在早期能及时的发现并治疗是可以康复的,所以贺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性病医生呼吁梅毒患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那么梅毒检查项目有哪些呢?
 
  贺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性病医生表示梅毒检查项目如下:
 
  1、可以梅毒螺旋体检查,主要适用于早期梅毒皮肤粘膜损害,比如硬下疳、湿丘疹、扁平湿疣等。其中硬下疳尤为重要,因梅毒血清反应在硬下疳出现15-21天开始呈阳性。包括直接荧光抗体检查法、涂片染色检查法、暗视野检查。
 
  2、可以进行梅毒血清学试验。这是作为诊断梅毒必需的检查方法,对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学的诊断尤为重要。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会产生两种抗体。
 
  贺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性病医生说:如感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早期梅毒患者的传染性很高,但在此期如能及时治疗,可以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同时可防止复发。晚期梅毒虽然没有传染性,但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这种患者虽然治疗后不能痊愈,但可以减轻症状,控制其发展。此外,配偶及性伴侣也应一同检查,如发现已经感染就要一同治疗,避免反复感染才能痊愈。
 
  梅毒分三期:了解梅毒症状,早发现早治疗
 
  ●一期梅毒极强传染性,短期转入潜伏期
  一期梅毒:约在感染后2-4周出现硬性下疳,最具有传染性大,多发生在生殖器部位,男性在冠状沟、阝月茎、包皮等。成红色小溃疡,上附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硬性下疳常为单发无疼痛,如不治疗,3-8周内自然消退,进入潜伏状态,患者不易察觉。到三期时可危及生命。
 
  ●二期梅毒,拖延治疗,侵犯皮肤,反复发作
 
  未被杀灭的螺旋体仍在机体内繁殖,大约经6-8周,大量螺旋体进入血液循环,向全身播散。患者突然头痛、头晕,厌食,疲乏,低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等,50%-80%患者全身淋巴结肿大。
 
  二期梅毒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强,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患者全身出现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脓疱、蛎壳状疹等,铜红色,少量鳞屑附着。
 
  梅毒疹如发生在掌跖部具有诊断意义。由于体内抗体渐形成,免疫力增强,梅毒疹可以自然消退,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残存的螺旋体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发生二期复发梅毒,如此不断反复,2年后约有30%-40%病人进入晚期梅毒
 
  ●三期梅毒(晚期梅毒),可危及生命
 
  不仅侵及皮肤粘膜,并可累及全身各内脏器官或组织,特别是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可危及生命但梅毒螺旋体不易找到,故传染性小。
  梅毒疹图片 谈及梅毒,会让很多人都闻之色变,它是一种传染性疾病。那么,梅毒能治好吗?要在呢么治疗梅毒?贺州同济医院权威医生针对该问题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梅毒能治好吗?贺州同济医院医生表示,要治疗梅毒首先要清楚梅毒的症状。感染上梅毒后,临床上有三期症状:
 
  一期梅毒的早期症状表现为硬性下疳,男性表现在阴茎冠状沟、龟头部位,女性则表现在子宫颈或外阴,会产生红色丘疹,继而会出现宫颈糜烂,行成潜在溃疡,无痛无痒。
 
  二期梅毒早期症状表现为梅毒疹,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粘膜上,皮肤附件也会受损害。
 
  三期梅毒早期症状表现为树胶样肿,三期梅毒可侵犯心脏形成梅毒性主动脉与梅毒性心脏病;也可侵犯神经造成脊髓痨;还可侵犯骨骼和关节。孕妇感染梅毒可致流产、早产及死产。
 
  贺州同济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诊疗工作总结了以下几点:
 
  1、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准确检测
  引进国际先进的诊断分析仪器hcc-9916,可以及时、准确的诊断病情,进行详细的定位,对于目前梅毒螺旋体在体内的一个数量,感染程度,做到一目了然,之后根据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症状来选择个性化治疗。
 
  2.通过物理治疗方式来加速杀灭梅毒螺旋体
 
  针对“梅素螺旋体不耐高温和干燥的特点”的特性,通过光波、磁场、超声波、传导热疗等物理治疗,结合可视技术实时监控病灶部位温度和干燥情况,来加速病灶部位梅毒螺旋体的消灭,同时加快组织的修复,加速药物离子的分解,促进了吸收速度,可以彻底的清楚梅毒螺旋体,使治疗更加快速、有效。
 
  3.综合用药清除梅毒螺旋体不复发
 
  梅毒疹图片 梅毒是属于一种螺旋体,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引进目前最强效的灭螺旋体解毒系列药物,使用联合用药技术,激活人体抗螺旋体细胞因子,使组织中的磷脂不能够粘附在螺旋体上,断掉其营养,彻底清除体内梅毒螺旋体,达到彻底治疗不复发的目的。
 
  在此,贺州同济医院医生温馨提示:梅毒是会传染的,男性朋友一旦感染梅毒一定要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以免加重病情并传染给他人。
 

温馨提示: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在线客服一对一交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全民健康网